孩子们视作一种最为独特的看护目标人群,其在心里能力和身心发育能力等各层面都还没有成熟或完全。此外,由于孩子们身处医生的这一陌生工作环境,难免会有畏惧行为,加之病情折磨,孩子心情常常非常不安定,还经常发生哭闹情况,并且拒绝接受医务人员的处理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儿科护士的治疗难度。毋庸置疑,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该院儿科接待就诊孩子的数量将急剧上升,因此儿科门诊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职责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也对儿科医护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士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很大组成部分,由于父母都相当关爱和关注孩子,所以也对儿科护士提出了高度的需求。孩子们由于年龄较小,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和感觉,因此如果护理人员不能与父母及时进行交谈与沟通,就十分容易造成差错的产生,从而导致护患纠纷。所以在儿科病人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培养自身的医护技巧,做好与儿童及其父母的交流,了解更多的儿童的详细资料,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医护工作。向家属介绍清楚护理的方法和时间等,这样可以避免护患纠纷发生,确保护理项目的有效实施。
因为儿科患者自身的特点,其医疗关系主要包括三者:儿童、父母和医务人员,而不仅仅是医患双方关系。如果出现父母觉得医护人员护理的不完善或者工作得不好,使子女受委屈,则会出现医生病人关系紧张的恶劣场面。所以,怎样搞好儿外科病人的诊断与监护工作一直以来是我院的儿科门诊医务人员一直探讨与解决的话题。作为一个现代儿科医生,不仅必须了解各种护理规范、具有熟练高超的医护技能,必须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内心需要、照顾家长的情感需要,为病人实施正确适宜的心理照顾。本文根据本人几年来在儿科医护领域的实践,就心理照顾在儿科医疗和管理中的运用浅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二、患儿的内心特点
1.1内心恐惧、缺乏安全感
儿科护理的大多是十四周岁以内的孩子,主要优点是年纪小,是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在患病或住院之后,由温暖、熟悉的家庭环境走向了看似冷清、陌生的住院病房,再加上逐渐与家庭成员、玩伴们分离,在进食方面的不习惯,以及各种疾病检查和护理问题等,难免会引起儿童内心的孤独、害怕与不安。而每个成年人都是随着孩子们慢慢成长过来的,也都走过了这种过程,因而更能够了解儿童的恐惧心态。
1.2独立性不足、依赖性强
目前大部分儿科病人为独生子女,自幼在父亲和祖辈的溺爱下长大,没有独立自主,衣、住、行也强烈依靠家长的指导。孩子们患病或住院后,生活在陌生的医疗条件下,其自理能力就会大大减少,对依赖性也增加。在患病期间,心情不稳定或稍有不快时,就开始哭闹,耍小脾气。
1.3心理变化快
小儿的一会哭叫,一会儿嬉笑,这是儿童不同心态的体现。儿童天真、正直,不知道也无法隐藏自我,一切心灵变化都能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
2心理护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2.1沟通要有耐心
儿童智力尚未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也远不如大人,所以,在交流时要有耐性,特别注意用眼神沟通,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尽力关爱、呵护孩子。交流并不是单纯的话语沟通,而是要全心全意参与,坦诚相见,赢取病患的好感与信念,构建和谐的医患之间人际关系。
2.2把握时机,及时表扬肯定
儿童的积极举动如在打针时,要和蔼地对病人说"阿姨打针不怎么疼的,不要怕",以减少病人痛苦,并减少其恐惧心理。当病人勇敢不哭了,也要进行鼓励。鼓励可通过口头鼓励,竖大拇指,也可通过家长的鼓励,身体拥抱等。医护人员鼓励病人时要做到对每个病人一视同仁,不能因为病人家庭出身、脾气、长相、身体状况等而出现偏颇。医生在平时医护工作中要留心观察病人,注意看到病人身边的积极举动,通过鼓励,使病人心里感到自己在病房犹如在家一般被关注、被关爱,形成对病人的心里保护细。
如需定做或者获取更多资料,请联系QQ:375279829